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Medicine & Food | 药食同源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the required nutrients and calories, our daily diet will also have some effects o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 body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od we eat. That’s why some people always say “eating this is good for your health” and “eating that is bad for your health”. This kind of influence accumulates over time, from quantitative change to qualitative change, which may cause huge changes in our body.

We believe that many people have heard of “medicinal diet”. Medicinal diet is the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knowledge and cooking experience. It is a special diet with therapeutic effects that consists of both Chinese medicine and food through cooking. The “medicinal diet” contains Chinese medicine in food. We advocate the use of some Chinese medicine not only as medicine and food as well. It has both nutritional values, able to prevent disease, and also treatment effect, which can strengthen the body and prolong life.

In many cases, although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food is not as prominent and rapid as tha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cannot be ignored, although the effec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stronger, but they are generally not taken frequently. Although the effect of food in general is weak, it is consumed in our everyday life.

In this sens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food is no less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efore, the type of food (correct allocated proportion and combination) we consumed in our daily life might produce an effect that far weighs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the improvement in our quality of life, people are now of the belief that “prevention” is better than “cure”.

Therefore, we specially prepared and edit the list of 110 kin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at can used as both medicine and food. This list is also published by the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China. In this list, the functions and capabilities of each herbs together with the recommended dosage (based on herbal literature of the past), so that we can safely used the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an additional aids to regulate our bodies in our daily diet.

第一章

中国最新药食同源目录2020

我们日常饮食除了提供所需的营养及热量外,还会因食物的特性,或多或少的,对身体生理功能产生一些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总有人说“吃这个对身体好”“吃那个对身体不好了”。这种影响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可能就让我们身体产生巨大变化。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药膳”,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以药物及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特殊膳食。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营养与防病治病兼备,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何为“药食同源”?

中国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

中医药学还有一种中药的概念是:所有的动植物、矿物质等也都是属于中药的范畴,中药是一个非常大的药物概念。凡是中药,都可以食用,只不过是一个用量上的差异而已,也就是说法:毒性作用大的食用量小,而毒性作用小的食用量大。因此严格地说,在中医药中,药物和食物是不分的,是相对而言的:药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药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药物的副作用大。这就是“药食同源”的另一种含义。

药食同源的理论来源

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随着经验的积累,药食才开始分化。在使用火后,人们开始食熟食,烹调加工技术才逐渐发展起来。在食与药开始分化的同时,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区分。

《内经》对食疗有非常卓越的理论,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

由此可见,在中医药学的传统之中,论药与食的关系是既有同处,亦有异处。但从发展过程来看,远古时代是同源的,后经几千年的发展,药食分化,若再往今后的前景看,也可能返璞归真,以食为药,以食代药。

中国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

中医药学还有一种中药的概念是:所有的动植物、矿物质等也都是属于中药的范畴,中药是一个非常大的药物概念。凡是中药,都可以食用,只不过是一个用量上的差异而已,也就是说法:毒性作用大的食用量小,而毒性作用小的食用量大。因此严格地说,在中医药中,药物和食物是不分的,是相对而言的:药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药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药物的副作用大。这就是“药食同源”的另一种含义。

中药与食物的关系

中药与食物的关系是—药食同源。大家知道,中医治病最主要的手段是中药和针灸。中药多属天然药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而可供人类饮食的食物,同样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及部分矿物质,因此,中药和食物的来源是相同的。有些东西,只能用来治病,就称为药物,

有些东西只能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饮食物。但其中的大部分东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也能当作饮食之用,叫做药食两用。由于它们都有治病功能,所以药物和食物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核桃、杏仁、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等,它们既属于中药,有良好的治病疗效,又是大家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可口食品。知道了中药和饮食物的来源和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就不难理解药食同源的说法了。

中药与食物的共同点:可以用来防治疾病。

它们的不同点是:中药的治疗药效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药劲大”,用药正确时,效果突出,而用药不当时,容易出现较明显的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疗效果不及中药那样突出和迅速,配食不当,也不至于立刻产生不良的结果。但不可忽视的是,药物虽然作用强但一般不会经常吃,食物虽然作用弱但天天都离不了。我们的日常饮食,除供应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会因食物的性能作用或多或少的对身体平衡和生理功能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这种影响作用就变得非常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并不亚于中药的作用。因此正确合理地调配饮食,坚持下去,会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药食同源名录的变更

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有以百合、淮小麦、山药、扁豆、玫瑰,山楂、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小茴香、小蓟、山药等既做食品,又用来做药的习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曾四次修订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中规定61种中药材是药食同源食品。又分别于1991年和1998年增加了8种和7种。

2002年中国卫生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把药食同源中药材名单增加到了87种。2015年中国颁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中,又增加了14种,为101种药食同源中药材。接着在2018年又增加了9种,为110种药食同源中药材。

2002年目录(总计87种)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蛎、芡实、花椒、赤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酸枣、黑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椇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桑椹、桔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

2018年新增的14种(总计101种)

玫瑰花,人参,山银花,芫荽,松花粉,粉葛,布渣叶,夏枯草,当归,山奈,西红花,草果,姜黄,荜茇。

2020年新增的9种(总计110种)

党参,肉苁蓉,铁皮石斛,西洋参,黄芪,灵芝,天麻,山茱萸,杜仲叶。

截至 2020年12月31日

第二章

历代本草文献所载具治疗作用的食物

很多时候,食物的治疗效果虽然不及中药那样突出和迅速,但不可忽视的是,药物虽然作用强但一般不会经常吃,食物虽然作用弱但天天都离不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食疗作用并不亚于中药的作用。因此正确合理地调配饮食,坚持下去,会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1. 散风寒类(用于风寒感冒病症)食物:生姜、葱、芥菜、芫荽。
  2. 清热泻火类(用于内火病症)食物:茭白、蕨菜、苦菜、苦瓜、松花蛋、百合、西瓜。
  3. 散风热类(用于风热感冒病症)食物:茶叶、豆豉、杨桃。
  4. 清热燥湿类(用于湿热病症)食物:香椿、荞麦。
  5. 清热生津类(用于燥热伤津病症)食物:甘蔗、番茄、柑、柠檬、苹果、甜瓜、甜橙、荸荠。
  6. 清热解毒类(用于热毒病症)食物:绿豆、赤小豆、豌豆、苦瓜、马齿苋、荠菜、南瓜、菜。
  7. 清热凉血类(用于血热病症)食物:藕、茄子、黑木耳、蕹菜、向日葵子、食盐、芹菜、丝瓜。
  8. 清热解暑类(用于暑热病症)食物:西瓜、绿豆、赤小豆、绿茶、椰汁。
  9. 清热利咽类(用于内热咽喉肿痛病症)食物:橄榄、罗汉果、荸荠、鸡蛋白。
  10. 清化热痰类(用于热痰病症)食物:白萝卜、冬瓜子、荸荠、紫菜、海蜇、海藻、海带、鹿角菜。
  11. 止咳平喘类(用于咳嗽喘息病症)食物:百合、梨、枇杷、落花生、杏仁、白果、乌梅、小白菜。
  12. 温化寒痰类(用于寒痰病症)食物:洋葱、杏子、芥子、生姜、佛手、香橼、桂花、橘皮。
  13. 健脾化湿类(用于湿阻脾胃病症)食物:薏苡仁、蚕豆、香椿、大头菜。
  14. 健脾和胃类(用于脾胃不和病症)食物:南瓜、包心菜、芋头、猪肚、牛奶、芒果、柚、木瓜、栗子、大枣、粳米、糯米、扁豆、玉米、无花果、胡萝卜、山药、白鸭肉、醋、芫荽。
  15. 消导类(用于食积病症)食物:萝卜、山楂、茶叶、神曲、麦芽、鸡内金、薄荷叶。
  16. 驱虫类(用于虫积病症)食物:榧子、大蒜、南瓜子、椰子肉、石榴、醋、乌梅。
  17. 温里类(用于里寒病症)食物:辣椒、胡椒、花椒、八角茴香、小茴香、丁香、干姜、蒜、葱、韭菜、刀豆、桂花、羊肉、鸡肉。
  18. 利尿类(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病症)食物:玉米、赤小豆、黑豆、西瓜、冬瓜、葫芦、白菜、白鸭肉、鲤鱼、鲫鱼。
  19. 祛风湿类(用于风湿病症)食物:樱桃、木瓜、五加皮、薏苡仁、鹌鹑、黄鳝、鸡血。
  20. 通便类(用于便秘病症)食物:菠菜、竹笋、番茄、香蕉、蜂蜜。
  21. 行气类(用于气滞病症)食物:香橼、橙子、柑皮、佛手、柑、荞麦、高粱米、刀豆、菠菜、白萝卜、韭菜、茴香菜、大蒜。
  22. 安神类(用于神经衰弱、失眠病症)食物:莲子、百合、龙眼肉、酸枣仁、小麦、秫米、蘑菇、猪心、石首鱼。
  23. 活血类(用于血淤病症)食物:桃仁、油菜、慈姑、茄子、山楂、酒、醋、蚯蚓、蚶肉。
  24. 收涩类(用于滑脱不固病症)食物:石榴、乌梅、芡实、高粱、林檎、莲子、黄鱼、鲇鱼。
  25. 止血类(用于出血病症)食物:黄花菜、栗子、茄子、黑木耳、刺菜、乌梅、香蕉、莴苣、枇杷、藕节、槐花、猪肠。
  26. 平肝类(用于肝阳上亢病症)食物:芹菜、番茄、绿茶。
  27. 补血类(用于血虚病症)食物:桑葚、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草鱼。
  28. 补气类(用于气虚病症)食物: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山药、莜麦、籼米、马铃薯、大枣、胡萝卜、香菇、豆腐、鸡肉、鹅肉、鹌鹑、牛肉、兔肉、狗肉、青鱼、鲢鱼。
  29. 滋阴类(用于阴虚病症)食物:银耳、黑木耳、大白菜、梨、葡萄、桑葚、牛奶、鸡蛋黄、甲鱼、乌贼鱼、猪皮。
  30. 助阳类(用于阳虚病症)食物:枸杞菜、枸杞子、核桃仁、豇豆、韭菜、丁香、刀豆、羊乳、羊肉、狗肉、鹿肉、鸽蛋、雀肉、鳝鱼、海虾、淡菜

第三章

“药食同源”中药功效解读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大家一定已经不再满足有“有病能治好”,而更多地是希望“治未病”!所以我们特地为大家编辑了卫计委公布的药食同源的110种中药功用及历代本草文献所载具有保健作用的食物名单,方便我们在日常饮食中就调理好咱们的身体。

中国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理论——许多食物可用作药物,许多药物也可用作食物。但是,中药材也有副作用。

部分被列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的中药材有明确的“限制条件”——限制用途、限制用量、限制食用人群等。例如:夏枯草,仅作为凉茶饮料原料;使用量≤9克/天, 再如:人参,食用量≤3克/天;孕妇、哺乳期妇女及14周岁以下儿童不宜食用。

部分中药材,必须炮制后才能食用。例如,苦杏仁有一定的毒性,需经过炮制方可使用。

特别提醒:列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的中药材,必须遵循传统的加工食用方法,也不能用于治疗疾病如有疑问,请质询新加坡注册的合格中医师。

  1. 丁香:又名公丁香、丁子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当花蕾由绿色转红时采摘,晒干。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之功效。
  2. 八角茴香:为八角茴香的成熟果实,调味品中称“八角”。秋冬二季,果实由绿变黄时采摘,置沸水中略烫后干燥或直接干燥。有温阳、散寒、理气之功效。
  3. 刀豆:别名为大刀豆、刀鞘豆,豆科蔓生刀豆的成熟种子。食用时,可煎汤、煮食或研末服,有温中下气、止呕逆、益肾之功效。
  4. 小茴香: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成熟果实。果实为药,调味时可用其叶和梗。具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之功效。
  5. 小蓟:菊科刺儿菜地上部分。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野生。秋季采根,除去茎叶,洗净鲜用或晒干切段用;春、夏采幼嫩的全株,洗净鲜用。有凉血止血、祛瘀消肿之功效。
  6. 山药:薯蓣科植物薯蓣的根茎。山药具有滋养强壮、助消化、敛虚汗、止泻之功效,与灵芝搭配服用,具有防治糖尿病的作用。
  7. 山楂:蔷薇科植物山里红或山楂的成熟果实。山楂,果可生吃或作果脯果糕,干制后可入药,是中国特有的药果兼用树种,具有降血脂、血压、强心、抗心律不齐等作用,同时也是健脾开胃、消食化滞、活血化痰的良药。
  8. 马齿苋: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的地上部分。全草供药用,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消炎、止渴、利尿作用。
  9. 乌梅:蔷薇科植物梅的近成熟果实。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之功效。常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
  10. 木瓜: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近成熟果实。果实可人药,有舒筋活络与和胃化湿的功能。
  11. 火麻仁:桑科植物大麻的成熟果实。具有润肠通便之功效。常用于血虚津亏,肠燥便秘。
  12. 代代花:芸香科植物代代花的花蕾,果实地方常用作枳壳。有行气宽中、消食、化痰之功效。
  13. 玉竹:百合科黄精属植物玉竹的根茎。玉竹具养阴、润燥、清热、生津、止咳等功效。
  14. 甘草:豆科植物甘草或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根和根茎,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之功效。
  15. 白芷: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根。以根入药,有祛病除湿、排脓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
  16. 白果:银杏科植物银杏的成熟种子。白果能敛肺气、定痰喘、止带浊、止泻泄、解毒、缩小便,主治哮喘痰嗽、带下白浊、小便频数、遗尿等。
  17. 白扁豆果实豆科植物扁豆一身是宝,它的果实(白扁豆)、果皮(扁豆衣)、花、叶均可人药。其性味甘微湿,入脾胃二经,有补脾胃,和中化湿,消暑解毒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泄泻、呕吐、暑湿内蕴、脘腹胀痛、赤白带下等病,又能解酒毒。
  18. 白扁豆花:豆科植物扁豆一身是宝,它的果实(白扁豆)、果皮(扁豆衣)、花、叶均可人药。其性味甘微湿,入脾胃二经,有补脾胃,和中化湿,消暑解毒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泄泻、呕吐、暑湿内蕴、脘腹胀痛、赤白带下等病,又能解酒毒。
  19. 龙眼肉:别称桂圆、益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假种皮。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功效。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20. 决明子:豆科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成熟种子,经炮制方可使用。有润肠通便、降脂明目之效。
  21. 百合:百合科植物卷丹或百合、或细叶百合的肉质鳞叶,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之功效。
  22. 肉豆蔻:肉豆蔻科肉豆蔻的种仁、种皮,种皮作调味品使用。种仁入药,可治虚泻冷痢、脘腹冷痛、呕吐等;外用可作寄生虫驱除剂,治疗风湿痛等。
  23. 肉桂:樟科植物肉桂的树皮,在调味品中也称“桂皮”,有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之功效。
  24. 余甘子:大戟科植物余甘子的成熟果实,有清热凉血、消食健脾、生津止渴之功效。
  25. 佛手:芸香科植物佛手的果实。具有理气化痰、止呕消胀、舒肝健脾、和胃等多种药用功能。
  26. 杏仁(苦、甜):为蔷薇科植物山杏、西伯利亚杏、东北杏、杏等的成熟种子,苦杏仁需经过炮制方可使用。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作用。
  27. 沙棘:胡颓子科植物沙棘的成熟果实。功效:止咳祛痰、消食化滞、活血散瘀。
  28. 芡实:睡莲科植物芡的成熟种仁,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之功效。
  29. 花椒:芸香科青椒或花椒的成熟果皮,花椒果实可作为调味品使用。中医认为,花椒性温,味辛,有温中散寒、健胃除湿、止痛杀虫、解毒理气、止痒祛腥的功效。
  30. 赤小豆: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成熟种子,有行血补血、健脾去湿、利水消肿之效。
  31. 麦芽:禾本科植物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有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回乳消胀之效。
  32. 昆布:海带科植物海带或翅藻科植物昆布的叶状体。有软坚散结、消痰、利水之效。
  33. 枣(大枣、黑枣):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养胃、健脾、益血、滋补、强身之效,枣仁和根均可入药,枣仁可以安神。
  34. 罗汉果:葫芦科植物罗汉果的果实。有清热凉血、生津止咳、滑肠排毒、嫩肤益颜、润肺化痰之效。
  35. 郁李仁:蔷薇科植物欧李、或郁李、或长柄扁桃的成熟种子。具有润燥滑肠、下气、利水之效。
  36. 金银花: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或带初开的花,有清热解毒、抗炎、补虚疗风之效。
  37. 青果:橄榄科植物橄榄的成熟果实,作清热、利咽、生津、解毒之用。
  38. 鱼腥草:三白草科蕺菜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作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清热止痢、健胃消食之用。
  39. 姜(生姜、干姜):姜科植物姜的根茎,生姜所用为新鲜根茎,干姜为干燥根茎。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之效。
  40. 枳椇子:鼠李科植物枳椇,药用为成熟种子。食用为肉质膨大的果序轴、叶及茎枝。有清热利尿、止咳除烦、解酒毒之功。
  41. 枸杞子: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成熟果实,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之功。
  42. 栀子: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成熟果实,有清热、泻火、凉血之效。
  43. 砂仁:姜科植物阳春砂、或绿壳砂、或海南砂的成熟果实。作行气调味、和胃醒脾之用。
  44. 胖大海:梧桐科植物胖大海的成熟种子,有清热润肺、利咽开音、润肠通便之效。
  45. 茯苓:多孔菌科茯苓的菌核,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效。
  46. 香橼:芸香科植物枸橼、或香圆的成熟果实。有疏肝理气、宽中、化痰之功。
  47. 香薷:唇形科植物石香薷、或江香薷的地上部分。有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之功。
  48. 桃仁: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成熟种子。它可以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49. 桑叶:桑科植物桑的叶,有疏风清热、清肺止咳、清肝明目之效。
  50. 桑椹:桑科植物桑的果穗,可补肝益肾、生津润肠、乌发明目、止渴解毒、养颜。
  51. 桔红(橘红):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外层果皮,可理气宽中、燥湿化痰。用于咳嗽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
  52. 桔梗: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可止咳祛痰、宣肺、排脓。
  53. 益智仁:姜科益智的去壳之果仁,而调味品为果实。温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
  54. 荷叶:睡莲科植物莲的叶,可消暑利湿、健脾升阳、散瘀止血。
  55. 莱菔子:十字花科萝卜的成熟种子,可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56. 莲子:睡莲科植物莲的成熟种子,可补脾止泻、止带,可益肾涩精、养心安神。
  57. 高良姜: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之功,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58. 淡竹叶: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茎叶,可清热除烦、利尿。
  59. 淡豆豉: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可解表、除烦、宣郁、解毒。
  60. 菊花: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菊花能入药治病,久服或饮菊花茶能令人长寿。
  61. 菊苣:菊科植物毛菊苣、或菊苣的地上部分或根。可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健胃。
  62. 黄芥子:十字花科植物芥的成熟种子,可润肺化痰、消肿止痛、温中散寒。
  63. 黄精:百合科植物滇黄精、或黄精、或多花黄精的根茎。可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
  64. 紫苏: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叶(或带嫩枝),可发汗散寒,行气宽中,解郁止呕。
  65. 紫苏子(籽):唇形科植物紫苏的成熟果实。有降气消痰、平喘、润肠之效。
  66. 葛根::科野葛的根,有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之效。
  67. 黑芝麻:脂麻科植物脂麻的成熟种子,在调味品中也称“胡麻、芝麻”。有补肝肾、滋五脏、益精血、润肠燥之效。
  68. 黑胡椒:胡椒科植物胡椒的近成熟或成熟果实,在调味品中称“白胡椒”。用作驱风药和用于刺激胃分泌。
  69. 槐花:豆科植物槐的花。有清热、凉血、止血、降压之效。
  70. 槐米:豆科植物槐的花蕾。有清热、凉血、止血、降压之效。
  71. 蒲公英:菊科植物蒲公英、或碱地蒲公英、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全草。有清热解毒、利尿散结之效。
  72. 榧子:红豆杉科榧的成熟种子,可杀虫、消积,润燥。
  73. 酸枣、酸枣仁:鼠李科酸枣的果肉、成熟种子,有养肝、宁心、安神、敛汗之效。
  74. 鲜白茅根(或干白茅根):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茎,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75. 鲜芦根(或干芦根):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根茎,有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之效。
  76. 橘皮(或陈皮):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皮。可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77. 薄荷: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地上部分、或来源于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叶、嫩芽,仅作为调味品使用。可防腐杀菌、利尿、化痰、健胃、助消化。
  78. 薏苡仁:禾本科植物薏苡的成熟种仁,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之效。
  79. 薤白:百合科植物小根蒜、或薤的鳞茎,可理气,宽胸,通阳,散结,导滞。
  80. 覆盆子:蔷薇科植物华东覆盆子的果实,有益肾固精缩尿、养肝明目之功。
  81. 藿香:唇形科植物广藿香的地上部分,有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之功。
  82. 乌梢蛇: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剥皮、去除内脏的整体,仅限获得林业部门许可进行人工养殖的乌梢蛇。有祛风湿、通经络、熄风止痉、止痒解毒之功。
  83. 牡蛎:牡蛎科动物长牡蛎、或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蛎的贝壳。有平肝潜阳、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之功。
  84. 阿胶:马科驴的干燥皮或鲜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之功。
  85. 鸡内金:雉科动物家鸡的沙囊内壁,有健胃消食、涩精止遗、通淋化石之功。
  86. 蜂蜜:蜜蜂科动物中华蜜蜂、或意大利蜂的蜂所酿的蜜。可调补脾胃、缓急止痛、润肺止咳,可润肠通便、润肤生肌,还可解毒。
  87. 蝮蛇(蕲蛇):蝰科动物五步蛇的去除内脏的整体,仅限获得林业部门许可进行人工养殖的蝮蛇。有祛风、通络、止痛、解毒之功。
  88.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和根茎为5年及5年以下人工种植的人参;食用量≤3克/天;孕妇、哺乳期妇女及14周岁以下儿童不宜食用。有补气、固脱、生津、安神、益智之功。
  89. 山银花:忍冬科植物华南忍冬、或红腺忍冬、或灰毡毛忍冬、或黄褐毛忍冬的花蕾或带初开的花。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功。
  90. 芫荽:伞形科植物芫荽的果实、种子,可发表透疹、健胃。
  91. 玫瑰花:蔷薇科玫瑰或花蕾。有行气解郁、和血、止痛之效。
  92. 松花粉:松科植物马尾松的干燥花粉,可收敛止血、燥湿敛疮。
  93. 粉葛:豆科植物甘葛藤的根,可解肌生津、透疹、退热、升阳止泻。
  94. 布渣叶:椴树科植物破布叶的叶,仅作为凉茶饮料原料;使用量≤15克/天。可清暑、消食、化痰。
  95. 夏枯草: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果穗,仅作为凉茶饮料原料;使用量≤9克/天。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之效。
  96. 当归: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仅限用于香辛料;使用量≤3克/天。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之功。
  97. 山柰:姜科植物山柰的根茎,作调味品使用,使用量≤6克/天;可温中化湿、行气止痛。
  98. 西红花:鸢尾科植物藏红花的柱头,仅作为调味品使用;使用量≤1克/天;在调味品中也称“藏红花”。有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之效。
  99. 草果:姜科植物草果的果实,作调味品使用;使用量≤3克/天。有燥湿温中、截疟除痰之效。
  100. 姜黄: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作调味品使用;使用量≤3克/天。有破血行气、痛经止痛之效。
  101. 荜茇:胡椒科植物荜茇的果实或成熟果穗,作调味品使用;使用量≤1克/天。有温中散寒,下气止痛之效。
  102. 党参: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 梗,川党参的根,健脾益肺,养血生津。使用量9~30克/天。
  103. 肉苁蓉(荒漠):当列当科肉苁蓉的肉质茎,补肾阳,益精亂,润肠通便。使用量6~10克/天。
  104. 铁皮石斛:兰科铁皮石斛的茎,益胃生津,滋阴清热。使用量6~12克/天。
  105. 西洋参:五加科西洋参的根,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使用量6~12克/天
  106. 黄芪:豆科蒙古黄芪,謨英黄芪 的根,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 排脓,敛疮生肌。使用量9~30克/天。
  107. 灵芝:多孔菌科赤芝,紫芝的子实体,补气安神,止咳平喘。使用量6~12克/天。
  108. 山茱萸:山茱萸科山茱萸的果肉,补益肝肾,收涩固脱。使用量6~12克/天。
  109. 天麻:兰科天麻的块茎,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使用量3~10克/天。
  110. 杜仲叶:杜仲科杜仲的叶,补肝肾,强筋骨。使用量10~15克/天。

One thought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Medicine & Food | 药食同源

GREEN BEAN | 绿豆 – TCM Made Easy

[…] Yu Xing Cao has the effects of clearing heat and detoxifying, removing dampness and relieving pain, and is suitable for bad breath, diarrhea, eczema and other symptoms. Pork belly is rich in collagen and a variety of amino acids, which has the functions of nourishing kidney and strengthening yang. Green bean has the functions of clearing away heat and detoxification, diuresis and swelling, dispelling heat and irritability, etc. It can be combined with Yu Xing Cao and pork belly to create a better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both food and medicine. […]

07/03/2023 at 7:49 am

Leave A Comment

×

Hello!

Click one of our contacts below to chat on WhatsApp

× Chat with Us